English

奇人翁礼华

——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翁礼华素描
2000-03-2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

枯燥乏味的财税知识,干涩难懂的官俸制度,却用最生动最有趣的文学语言叙述出来,县市领导争相传阅,此为一奇。一个理科出身的财政官员,从外行到内行,把财政完全吃透并成为专家,工作之余,一本本地写书,此又为一奇。此公确是个“奇人”。

“奇人”风趣之极。他作报告,常常笑声一片,掌声一片,笑声掌声中,他那弥勒佛样的圆脸始终如一地微笑着:“我姓翁,一个公家的‘公’,一个羽毛的‘羽’,公家的羽毛可不能乱拔啊!可是以前县市领导经常来拔,人人来拔……”众大笑,他亦笑。

这位“羽毛”稀少的“奇人”便是浙江省财政厅厅长、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局长翁礼华。

翁礼华1967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化学系。他博闻强记,融会贯通,读书则门门功课优秀,工作则行行精通,学一行,必穷究其源,钻一门,定深得其要。他当过厂长,研究所长,县长,省政府副秘书长,1992年奉调至浙江省财政厅工作。

翁于财政是个十足的门外汉。上任之后,他便“穷究其源”———自此他办公室的灯每天晚上都亮着。2年时间,翁从财税知识到4000年的中国财政史均烂熟于胸,对现行财税体制政策种种弊端亦了如指掌:文山会海,财政经费不堪重负;挥霍浪费,纳税人的钱被无端消耗;多开会,多出差,多发文件,多打电话,天经地义;扶贫扶出一群懒汉,只知伸手向上要钱,不思自己创造财富……

翁脸上笑意依然,手中却擎起大刀向弊端砍去:针对行政经费年年猛涨的积弊,他“抓大放小,定额包干”,节余经费50%用于干部福利和奖励。一年下来,仅省级机关的行政开支就节约了上千万,而省级机关人均年收入却增加上千元。

浙江省17个贫困次贫困县领导长年对财政厅长“围追堵截”,何也?要钱!翁初曾自嘲是旧时财神庙里的菩萨:“颇有几文钱,他也求,我也求,给谁是好?”翁掣出“两保两挂”奇招:地方财政收入每增长1%,省对县的补助增长0.5%;地方财政收入每增加100万元,省财政奖给县市领导班子5万元。此举马上使“要钱之手变成造钱之手”。从此翁耳根清净门庭冷落———再无人来要钱。3年中,财政厅对17个县市的补助加奖励只增3亿,可县市却增收8亿元。浙江一举消灭了贫困县。

县市领导不懂理财不善理财因此常常造成决策失误。翁抓住1/3发达县市领导和1/3贫困县市领导,一年各开一次会,帮助前者学习交流理财经验,帮助后者总结脱贫经验,寻找致富途径,同时带动中间县市,使县市长们具备理财知识,掌握理财经验。

自此,浙江省的财政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运转自如,自1993年以来不仅能年年保证工资正常发放,还每年拿出数亿元“四两拨千斤”———用于财政贴息,启动经济发展。

翁深感行政领导财税知识缺乏,需要有合适的专业书籍供他们阅读。但现有财政类书籍大都干涩难懂,连他这个理科出身的人都感到“不忍卒读”。何不写他几本!

一念既动,笔到文成。1993年,他的第一篇财政论文发表。此后,他的论文不断刊出。写着写着,他的论文变了,“论”渐少而“文”日丰,一种新的文体———用经济的视觉、文学的形式、哲理的语言表述财税知识和历史的文体诞生了。

1997年后,翁的写作出现“井喷”,相继出版了《中国历代赋税和当前税制改革》、《财政赋税官吏俸禄———中国历史漫谈》、《五十而知天命———财税改革随笔》、《以经济的视觉面对历史》(上、下)。他的书接连获得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、全国优秀税收科研成果二等奖等荣誉。原财政部长刘仲藜称他的书“融历史性、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”,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则赞其“文史经济知识底蕴深厚”;浙江县市领导更是争相传阅,江山市副市长何蔚萍称,读翁的书“有轻舟随波而下一览两岸万千风光之感”。

今年2月29日,浙江省作协为翁礼华举行作品研讨会(斯时翁已成作协会员),著名作家黄亚洲称他是一眼“深井”———作品深刻,视觉独特,3年中利用闲暇写作出版140余万言,令专业作家望尘莫及。作家们认为,用文学的手法反映财税,翁乃中华第一人;浙江省大型文学杂志《江南》最近第一次在“文学比邻”栏目用2万多字的篇幅刊登翁《第一帝国四百年》的财政宏文。

研讨会结束前,翁发言:“本人是作协20世纪最后一年发掘的出土文物。我写作,从未想过成名成家。承蒙作协诸君把我这段朽木挖出来,涂抹成所谓作家,此时此刻,感慨良多,唯以百倍努力来报答诸君厚爱……”众大笑,翁弥勒佛样的脸上笑意更浓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